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热搜:
查看: 640|回复: 1

“承传不衰的家道(3)”

[复制链接]
Blacktiger 发表于 2015-4-14 20:26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刚刚跟大家讲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家道承传。当然整个《弟子规》落实在家庭,就是家道的承传,我们把“忠孝为传家之本,谨慎为保家之本,勤俭为持家之本,和顺为齐家之本,诗书为起家之本”落实在生活上,落实在人与人的相处上,就离不开《弟子规》那些规矩了。因为《弟子规》是行门,所有的道理都要力行出来。


再有,我们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态。家庭里面不可能没有一些状况出现,比方说孩子不听话了,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想到,一棵树果子酸、果子不甜了,问题出在哪里?出在根坏了,根没有吸收很好的养分。所以孩子是果子,父母是根。这个时候要回过头来反省:孩子德行不好,是不是我的孝道做得不扎实?是不是我心性德行没有掌握好?这是第一个要反省的。还有,我心性也不错,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得当?总是从自己的心态跟方法去反思。


其实人生就好像照镜子一样,我们笑,镜子也笑,重要的是我们先笑。镜子就好像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环境一样,你笑了,回应的也是笑;我们哭,回应的也是哭;我们反省,回应的是反省;我们指责,回应的就是指责。


今天孩子出现了一些状况,这个太太马上说:“先生,是我教得不好,我没有用心。”这个先生马上说:“哎呀,我有责任啊,你已经那么用心了,是我付出不够。”当夫妻第一个反应都是“我做得不够”的时候,彼此都会非常感动,然后一起携手来协助孩子跨过这一个难关。而从中孩子也会感觉到,父母对待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,他也会生惭愧啊。


而当事情发生,这个先生马上说:“你搞什么啊?孩子教成这样!”那太太也说:“那你又负了什么责任了?”那不就杠起来了?所以好事、坏事,还在人的心态跟修养。


虽然这个例子说的是夫妻相处,但道理处处都是相通的。孔夫子说,举一要反三。这个“三”不是一二三的三。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习惯,三、六、九都是表多、大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人能从一个道理、一个事件当中去体悟,再把这个体悟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这就是善于学习。


第二,父母要“正己化人”。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、要求家人,首先从自己做起。我们一直在强调,“正己而不求于人,则无怨。”为什么人家会怨我们?自己做得不好,还硬要求别人。人家表面上吞下去了,内心不服:“你又好到哪里去?五十步还笑百步。”所以真能“正己”,那个“化”叫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不是刻意的,自自然然就感化别人。所以,一定先做好自己,不然我们的精神都耗在看别人不对,或者是担忧别人、指责别人,精神统统都耗在这里了。不如把自己做好,带动家庭的德风。


第三,对孩子要有信心。不管他现在什么情况,我们坚信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用真诚的爱心跟耐心来带领孩子。包括我们之前谈到的恩威并施。其实在这一些道理当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,我们为什么叫中华民族?这个“中”字就时时提醒我们:做事不可太过,不可不及,要适当。只有恩、只有疼,没有原则、没有威严了,孩子爬到你的头上去了。只有威严都没有亲情的爱护,那孩子看到你都想着“哎哟,赶紧离开这个家”,那又太过了。包括我们跟大家谈的悲智双运。你不能只有慈悲,你还要有智慧,不然慈母多败子。你很爱他,都没有智慧去教导他,孩子恃宠而骄,就错了。


父母是子女第一任的老师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绝对大过于老师跟他遇到的所有的人。因为习惯成自然,少成若天性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里面的蒙卦,提到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”,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、正确的习惯,他一辈子就立住了这个人格、立住了好的行为。“养正”,养他的正气、养他的正心,这是非常神圣的功业。孩子的人格树立起来,他成人之后一定会对家庭、社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。假如一个女子照顾好她的孩子,孩子以后成为范仲淹,请问这个妈妈的功德怎么算?这个风范能顶立天地间不摇。



摘自《如何建立和谐尊重的两性关系》

 楼主| Blacktiger 发表于 2015-6-5 20:48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1# Blacktiger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UIUC CSSA BBS |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论坛

GMT-5, 2024-6-1 23:38 , Processed in 0.037679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 X3.5 | © 2010-2050 UIUC CSSA BBS 伊利诺伊论坛

管理员邮箱:uiucer@126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